新加坡《联合早报》7日刊文称,油价的激烈波动正在动摇全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。去年油价惨跌一半,从每桶110美元暴跌至55美元,原因显而易见:沙特阿拉伯决定通过扩大产能增加其占全球石油市场的份额。但过去几周油价进一步暴跌——跌到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的所达到的低位——原因何在?对世界经济会造成怎样的影响?
文章摘编如下:
石油价格的预测重要性确实令人印象深刻,不过是作为反向指标:石油价格下跌从未正确预示过经济衰退。在最近所发生的所有油价惨跌一半现象中—— 1982年至1983年、1985年至1986年、1992年至1993年、1997年至1998年、2001年至2002年,随之而来的都是全球增长加速。
反之,在过去50年中,所有全球衰退之前都发生了油价暴涨。最近一次在是2008年大崩盘之前的一年中,油价几乎上涨两倍;接着,油价在六个月的时间内暴跌至40美元,紧随而至的便是2009年4月开始的经济复苏。
对生产大宗商品的发展中国家来说,一个重要推论是工业金属价格,极有可能在油价崩盘后上涨,这才真正是经济活动的先行指标。比如,1986年至1987年,金属价格在油价跌了一半后的一年里实现翻番。
油价和全球增长的负相关性背后是一个强大的经济规律。由于世界每年要燃烧340亿桶石油,油价下跌10美元就意味着石油生产者向消费者让渡了3400亿美元。因此,自去年8月以来油价下跌60美元,意味着一年超过2万亿美元被再分配给石油消费者。
总体而言,石油消费者会相当快地将新增收入花掉,而政府(它获得了全球石油收入的大头)常常通过贷款或减少储备为公共支出融资,因此油价下跌的净效应永远对全球增长起到积极作用。
沙特生产政策显然是去年油价惨跌一半背后的原因,而7月6日开始的新一轮暴跌就发生在取消伊朗国际制裁的协议达成几天后。伊朗核协议推翻了一个普遍存在的天真假设:地缘政治只能单向地推动石油价格。交易者突然想起,地缘政治事件也可以增加石油供给,而不只是减少石油供给,而在未来几年中还可能发生进一步的地缘政治驱动的供给刺激。
许多世界上产油量最大的地区深陷政治混乱,任何稳定迹象都可能迅速刺激供给。去年的伊拉克就是如此,而现在的伊朗更是将这一过程推到了新的高度。
只要制裁被解除,伊朗承诺可以几乎立刻将石油出口量提高一倍,达到每天两百万桶,到2020年还可以将出口量再翻一番。要实现这一点,伊朗需要将其总产出(包括国内消费)提高到每天六百万桶,大致相当于20世纪70年代的巅峰产量。
要为这一大致等于美国页岩革命所增加的产出的额外产量找到买家,伊朗不但需要和沙特阿拉伯进行激烈竞争,还需要面临伊拉克、哈萨克斯坦、俄罗斯和其他低成本产油国的竞争。所有这些国家也决心要将产出恢复至此前的巅峰水平,只要利用美国率先采用的新生产技术,它们将产量提高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以上,应该不是难事。
在这一新的竞争环境中,石油将像任何普通大宗商品一样交易,沙特阿拉伯的垄断将被打破,北美的生产成本将给长期价格带来每桶50美元左右的上限。
因此,如果你想理解油价的下跌,最好把目光集中在中东产量上。如果你希望理解世界经济,最好忘了股市,将目光集中在廉价石油永远刺激全球增长这一事实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