央视“3.15”晚会昨日曝光常州,福州,广州等地液化气充气站销售的液化气中普遍掺混二甲醚,部分二甲醚含量甚至高达61.3%,而且槽车,液化气钢瓶充装过程也极不规范,存在重大安全隐患。鉴于央视受众面宽,影响力广,曝光伊始即带来轩然大波,更成为二甲醚、甲醇、液化气等相关行业今日热议焦点。
二甲醚作为一种清洁能源为何命运如此多舛?遭央视曝光后将何去何从?思考这些问题之前,让我们先简单梳理下其前世今生。
二甲醚又称甲醚,是醚的同系物,以甲醇为原料,室温下蒸气压约为0.5MPa,与石油液化气(LPG)相似。溶于水及醇、乙醚、丙酮、氯仿等多种有机溶剂。易燃,燃烧热(气态)为1455kJ/mol。其良好的易压缩、冷凝、汽化特性,使得二甲醚在制药、燃料、农药等化学工业中有许多独特的用途。如高纯度的二甲醚可代替氟里昂用作气溶胶喷射剂和致冷剂,作为民用燃料气其储运、燃烧安全性,预混气热值和理论燃烧温度等性能指标均优于石油液化气,可作为城市管道煤气的调峰气、液化气掺混气。
由于石油资源短缺、煤炭资源丰富及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,二甲醚作为从煤转化成的清洁燃料而日益受到重视,06年甚至列入《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》。但是随着装置蜂拥上马,年产能急速扩张,下游开发滞后的不利影响逐渐显露,由于95%以上的用途为和液化气掺混,用途十分单一,因此掺混市场成为二甲醚厂家赖以生存的根基。
但是由于二甲醚优良的有机溶胀作用,对液化气密封材料等配件有腐蚀性,严重会造成气体泄漏引发爆炸。而且含二甲醚浓度越高,现有的密封圈失效的时间越短,泄漏的危险性越大。有鉴于此,国家质检总局在2008年3月下发了关于气瓶充装有关问题通知,明确规定不准在民用液化气罐里充装二甲醚。
但是今年来原油价格的攀升及通货膨胀等因素,带动了石化产业链产品整体价位的抬升,液化气产品更是在2-3月份不断演绎暴涨行情,高点一度逼近国家规定的液化气出厂最高限价。而二甲醚产品却因供过于求及原料市场表现平淡等推升艰难,使的两者之间价差拉大至2000-2800元/吨,巨大的价格差距使的掺混利润巨大,而且终端用户对低气价的热爱,三级站等自身市场竞争压力,及因此形成的“劣币驱逐良币”效应,使得气站对掺混二甲醚欲罢不能。
不但掺混操作普遍,掺混比例近年来也有增加趋势,30-50%的比例屡见不鲜,部分地区甚至有70-80%的惊人比例出现,而且一种特种溶剂的使用,可以大幅增加掺混比例且不容易被仪器检测,更是使的掺混风行,因此二甲醚掺混液化气已成为行业内外公开的秘密。虽然各省市质检总局不断传出严查二甲醚掺混的消息,2010年更是出现四大部门携手联合整治掺混市场,但多方利益的牵扯下,掺混始终难以杜绝。
其实,进入3月份以来,由于“两会”及“3.15”因素,华东,华南,四川等地质监局已经有开始对液化气站掺混二甲醚进行查检,部分气站甚至已经受到惩处,一些地区更是出现气站法人遭拘役,因此央视“3.15”晚会曝光后,市场对各地加大混掺查处力度预期暴增,阴云开始笼罩在二甲醚行业、掺混液化气的运输户、三级站等从业者心头,作为甲醇表现相对稍好的下游,对甲醇市场双方的心态也起到一定抑制作用。
晚会曝光之后,张家港、常州、福建等地质监局已经表现将严查二甲醚掺混,其余省份虽然暂未有消息传出,但风口浪尖上,二甲醚的需求面将在短期内萎缩难以避免。不过目前二甲醚成交价格已经贴近转换成本,微利经营下二甲醚市场大幅回调可能性几无,而且液化气市场横盘整理,甲醇市场也有检修利好对行情起到一定支撑,因此预计弱势盘整中,二甲醚厂家停工或降量将更多的出现。
但接下来还要继续关注“3.15”后国内有关部门严查掺混态势,如形成全面大规模常态性的严查,将可能会再度将二甲醚行业开工率压制在2成之下。不过即使二甲醚使用量因此减少,液化气产品也难坐收渔利,由于缺乏二甲醚产品对价格的平抑,高昂的零售价格将严重打压终端用户对使用液化气的积极性,相对低廉的天然气及电力将可能借机扩张市场份额。